【迎新季】把青春標在山河之上 |
|
|
|
五年前,我拖著行李箱站在工地上,風卷著砂礫打在臉上,生疼。遠處,幾臺挖掘機正轟鳴著啃噬山巖,工人們像螞蟻般穿梭在鋼筋水泥之間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水電四局的生活,從來不是辦公室里整齊的表格和文件,而是一場與山河較勁、與歲月賽跑的遠征。 記得剛來水電四局時,我被分配到綜合部門,負責項目黨建工作。第一次走進項目部,工位整齊排列,食堂飄出飯菜的香氣,同事們穿著統(tǒng)一的工作服,行色匆匆卻面帶笑容。一位老師傅拍了拍我的肩膀說:“小姑娘,以后這兒就是你的家了?!碑敃r的我并未完全理解這句話的分量,直到后來才明白,在水電人的眼中,同事就是家人,營地就是歸宿。 水電的生活是單調的,卻也不乏溫情。每天清晨,工友們排隊吃早餐——包子、饅頭、餅、稀飯、咸菜,簡單卻管飽。我曾問一位老電工:“天天吃這些,不膩嗎?”他咧嘴一笑:“膩啥?以前在深山老林修電站時,連熱飯都吃不上呢!” 在水電四局的五年,我見證了無數個“不可能”變成“可能”。水電站的建設并非一帆風順——地質復雜、技術難題、極端天氣……但每一次危機,都會讓團隊更加團結。記得有一次,暴雨導致排水洞滲水,搶險隊伍連續(xù)奮戰(zhàn),員工們熬紅了眼,工人們的衣服濕了又干、干了又濕,最終成功排險。事后,項目經理只說了一句:“這就是水電人的常態(tài)?!?/p> 我也從最初的“菜鳥”逐漸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綜合協調員。學會了如何與各方溝通,如何在資源緊張時“精打細算”,甚至學會了簡單的設備故障排查。這些技能不是在課本里學到的,而是在一次次實戰(zhàn)中磨出來的。 你們可能聽過“四局承建了多少電站”“發(fā)電量能照亮半個中國”,但數字不會告訴你們:為了搶工期,技術員婚禮前一天還在工地,最后穿著工裝直奔婚禮現場;也不會說,測量組的男孩子們如何在懸崖邊扛著儀器,被曬脫了皮還開玩笑說“這是免費美黑”。 在白鶴灘水電站投產時,全網刷屏“世界第一”,而我們項目部的微信群卻炸出一堆老照片——有人發(fā)了一張他在白鶴灘基坑開挖時的合影,泥漿滿身的年輕人對著鏡頭比耶,背后是光禿禿的山崖。有人留言:“現在這地方,怕是連我們自己都認不出來了?!?/p> 在雅礱江的工地上,我認識了施工員老王。他有個習慣,每天收工后都要坐在壩子上抽支煙,抬頭看星星。我問他看什么,他笑笑說:“看咱們的‘進度條’。”原來,他年輕時參與過三峽工程,后來轉戰(zhàn)溪洛渡、白鶴灘,再到孟底溝。每完成一個項目,他就在心里記下一顆星星?!暗韧诵萘?,我就指著天上的星星給孫子講故事——這顆是你爺爺焊的鋼筋,那顆是你爺爺扛的水泥。” 如今,看著你們年輕的臉龐,總會想起師傅那句話:“干水電的,得學會和寂寞做朋友?!边@里的寂寞,是無人區(qū)的風雪,是手機沒信號的隧道;但這里的驕傲,是點亮萬家燈火的剎那,是地圖上那些曾被標注為“無人區(qū)”的地方,最終刻下了我們的名字。 前幾天翻相冊,看到自己第一次穿工裝的照片——褲腿沾滿泥點,安全帽戴得歪歪扭扭,笑得卻比身后建筑還亮。原來這些年,四局給我們的不只是技術證書和項目經驗,更是在江河大壩間澆筑出的筋骨,在風霜雨雪里磨礪出的膽魄。 歡迎加入水電四局。從今天起,你們的故事將和鋼筋水泥一起澆筑進大壩,和電纜光纜一同穿越群山。多年后,當你們在某個城市的燈火中抬頭,或許會想起青海的星空、云南的暴雨、四川的烈日,然后對自己說:“看,那道光里,有我。”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